深圳湾400米“春笋”育成记

来源:南方都市报07-01 16:28

   中建三局承建的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是冲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 鲁班奖而来的。受访者供图

南粤匠心23

你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什么?

春笋大厦项目经理郭应林:我觉得建筑业的工匠精神就是专注品质和追求精益求精。专注就是心无旁骛地提升专业品质,不为社会上各种纷繁复杂的诱惑所吸引,而精益求精就是不满足现状,想尽一切办法提高自己,把工程的精度再推到新的台阶。

如何呼唤

“工匠精神”的回归?

郭应林:过去我们都说发展经济要“又快又好”,侧重追求的是效率,而现在呼唤工匠精神,说明追求的是品质和质量。在建筑行业,质量就意味着大楼必须修建得实用、安全和美观。能够同时兼顾这三者的产品,就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生产者就能够获得利润。所以我认为追求品质和获得利润是不矛盾的,企业应该在尽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最终获得利润。

在海边建一栋400米高的地标建筑有多难?如何开挖出华南地区最深基坑?如何浇筑总方量1.8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聊起这些,华润集团总部大厦“春笋”项目技术部经理许超有话讲。

但其实,这些难题仅仅只是“春笋”这座摩天大楼建设过程中的一小部分。为了以最高最严的标准建起这栋深圳湾的新地标,中建三局几乎使用了目前国内最先进、最复杂的建筑工程技术,并最终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优良的工程品质、精确到毫米级别的工程质量,让它获奖无数,获得建筑行业的一致认可。

4天3夜攻坚

浇筑华南最厚底板

10.7米!要成功浇筑出华南最厚的底板并非易事。

因为,底板只要开始浇筑中途就不能停止,必须一次成型。否则,新浇筑的混凝土与已凝固的混凝土接缝处会产生缝隙,极易出现漏水情况。这不仅会影响施工质量,甚至会对主体结构施工产生影响。

如何连续施工并成功完成混凝土浇筑方量高达1 .8万方的底板呢?在开始这场攻坚战之前,中建三局项目技术人员专门制定了施工方案,成立了临时指挥组,下设8个专项小组,从现场施工到后场保障,每一道工序都有专门小组负责。连现场交通组织都事先演练,确保万无一失。“底板浇筑前夕,我们一共召开了8次专项会议,方案修改了将近20次,每一细微处都要进行详细的讨论”,技术员杨晓明说。

为确保浇筑的混凝土符合技术要求,负责建筑材料采购的项目物资部经理罗文斌提前两年对深圳市混凝土生产单位进行质量调查,经过10余次对比和洽谈,最后才从6家单位中选定1家作为供应商。

为严把混凝土原材料关,项目管理团队还派驻专人对合作搅拌站设备、原材料和生产进行检查验收,提前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精密调整。

浇筑工程动工了!8台混凝土输送泵、70多台混凝土输送车被调集到现场,管理人员轮班驻守。

这场“攻坚战”,整整持续了4天3夜。伴随着黎明的曙光,项目团队终于创下了华南地区混凝土浇筑厚度之最。

自主研发顶模系统

保证三天一层楼

大底板的浇筑完成,夯实了“春笋”的基础。而想让400米高的大楼拔地而起,还需要有坚固的“骨架”——— 高331.45米的混凝土核心筒。中建三局自主研发、代表国内最高水准的智能控制顶升模架体系,在这里大显身手。

这套顶模系统,全称“可变、微凸支点、匣套型智能控制顶升模架体系”,长34米、宽34米、高33.6米,顶推力可达3500吨,相当于15架空客A 380的重量。它就像一艘漂浮在空中的航空母舰,负载着施工人员在高空作业,重达1800吨的它可以抵抗14级台风,即使碰到再大的风浪也能保证安全。

由于核心筒下粗上细、由下往上逐渐内收,最大内收距离达3 .2米。这种倾斜的墙体,极大地增加了施工难度,而智能顶模可自动收缩和变形的优点,则完美解决了这一难题。

据项目执行经理郭应林介绍,从核心筒的48层开始,施工人员就将平台拆改成原体积的2/3,结构支撑也从八角变成四角,通过这种变化,无论核心筒墙体如何变化,顶模都能始终牢固依附其上,为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提供一个安全的作业场地。

考虑到位于深圳湾的海滨,风浪较大,为此项目为顶模专门配备了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自身的位置参数、环境的风速、温度等,碰到极端天气会自动发出预警,提示平台上作业的人员全部撤离到地面。

这套顶模系统还具有强大的负载能力,减少建筑设备和原材料从地面输送到高空的时间。这些优势使得顶模较传统施工方法施工速度提高了约30%,最终让核心筒实现了平均3天一层的施工速度。

可视化三维模型

精确安装3 .3万吨钢材

“春笋”圆润的曲线,由钢柱制作的斜交网格构成,顶部同样是钢柱制作的尖顶圆锥。它的作者、来自美国K PF的建筑设计师,意图用这样的设计来体现建筑的轻巧和环保———春笋是国内250米高度以上、同样结构的超高层中单位面积建材用料最少的建筑。

但这带来一个问题,春笋成为现有超高层结构中钢柱数量最多的单体建筑———它大部分楼层的钢柱数量多达56根、少部分甚至多达84根,这些 钢 柱 的 形 状 极 不 规则———有些呈“人”形,有些呈“Y”形,有些呈“X”形,这极大地增加了拼接的数量和难度。

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项目运用最新的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 a-tion M odel,简称BIM ),即用计算机建立一个可视化的三维建筑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场施工的每个环节,指导现场施工人员精确地把总重量达3.3万吨的钢材全部安装完成。

下一步,是在施工难度最大的大厦顶部54米锥形塔冠的安装中,项目团队计划运用B IM技术对动臂塔吊安装、拆卸、钢结构配件吊装、精准定位放样等施工工序进行多次虚拟演练,帮助大楼顺利“戴冠加冕”。

“项目在成立初就进行了完整的B IM规划,成立了总包管理团队、机电B IM团队、钢构B IM团队及幕墙团队,大量的软件、硬件等投入已超过300万元。”项目BIM负责人丁华营回忆道。

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的有效运用,项目B IM团队先后荣膺2015年度龙图杯全国B IM大赛一等奖、20 15年香港B uildingSm art最佳BIM施工管理应用奖等大奖。

“互联网+”管理质量

合格率100%

作为瞄准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的工程,除了各种高精尖的工程技术之外,中建三局在诸如混凝土墙浇筑等常规施工质量管理也丝毫没有松懈,对涵盖施工的6个专业和48道关键工序进行了样板策划,还引入“互联网+”技术进行施工质量管理。

例如,利用“B IM /广联云大数据平台”,项目B IM团队将现场质量、安全问题在模型上进行定位与追踪,实现了各专业及系统的协同工作与信息共享,搭建了集成质量安全、形象进度、模型浏览、成本分析、信息平台五大模块的B IM矩阵,并通过天宝RT S773机器人全站仪与B IM三维模型深化协同应用,引进三维激光扫描新技术,实现现场与模型无缝衔接,提升施工效率约25%。

此外,在春笋工地现场,随处可见贴在混凝土墙面的二维码。项目质量总监陈群介绍说:“整栋大楼所有墙、柱、板需实测实量的部位和建筑原材料上都附有二维码,手机扫一扫就会显示该原材料的生产、送检等相关信息及相应位置的数据测量信息,极大提高了施工质量。”

在项目高标准的管理下,项目各项第三方检测一次合格率达到100%。在业主质量、安全综合考评中,已连续四次荣获第一名,并荣获了全国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从2012年10月开工到2016年7月主体结构封顶,中建三局始终以最高标准贯彻施工过程。待2018年“春笋”正式投入使用时,必将成为继深圳湾体育中心后,中建三局在深圳湾畔打造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总策划:任天阳

统筹:王海军 刘丽君 李艳

王卫国 陈实 李陵玻

执行统筹:徐艳 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展开全文
更及时 更接近 更有趣 关注奥一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