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乡村建设要跟当地人的情感相结合

来源:奥一网11-05 16:01


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艺术人类学专家方李莉介绍,相较于之前的这类展览,本次“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深圳”是一次更加完整更加多元的艺术乡建展。以前这类展览在艺术圈子里比较多,比较小型且民间,直到今年3月才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世纪坛首次举办了一场大型的“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本次“中国艺术乡村建设展•深圳”的参展主体多元,不仅有艺术家,更有像华侨城这样的企业,还有以政府为主体的,比如浙江松阳县。主体多元的优势在于展览可拥有更丰富的案例,让观众从多角度立体地认识艺术乡村建设。同时策展团队也预见到,因为多元产生出不统一。比如艺术家们希望做探索性和观念性的尝试,也就可能在经济和艺术之间的链条联系上不那么完整。而企业参与,如果做得不好展览就容易做成旅游业的展示,缺少思考性。针对此,策展团队确认了“艺术、生态、智能、富强、美丽、美好”这6个关键词作为统一的思考路径,以确保进行一次纯粹的学术探讨。

艺术介入让传统手工艺变时尚

方李莉认为,通过艺术来激活乡村建设是非常自然的事,因为中国乡村自古以来就有农闲做手艺的传统。中国古代的乡村手工业丰富多样,竹编、陶瓷、织锦……每个地方都有自己手工业的特点,不但自给自足,还能出口贸易。自古中国以来就是个出口大国,这也是我们今天“一带一路”的源头。

在这次展览中,有很大一部分关于手工艺品的内容。 方李莉认为,光靠旅游业并不能真正振兴乡村,乡村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手工艺产业就是一项很重要的选择。手工艺品体现了一种“慢”节奏,而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正需要“慢”来制衡。此外手工艺品还有情感,有温度,有地方特色,优点很突出。

不过放在今天,手工艺品的缺点是不够时尚,也不太符合现代人的使用方式。在方李莉看来,手工艺要想成为时尚的标志,一定要有艺术的介入。她曾见过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四川蒲江的明月村,以前以瓷器和染布闻名,后来中断了。近年来村里引进了当代艺术家和陶艺家,由此也激发了村民们的热情,大家恢复做陶器,还有大学生回来创业、开民宿等。现在明月村的生活又美又有情趣,由此带动了旅游业,这是一个很好的模式。

艺术家天生是贴近大自然,靠近人的灵魂的。但是在以往,不管乡村有多美,艺术家不会居住在那里,顶多去看看或者画画,艺术家总是趋向于一流的大城市。方李莉发现,现在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新现象新趋势,那就是艺术家离开城市喧嚣,寻找那些很美的乡村,去画画,或者在那里表演,甚至买一间农民的房子做工作室。“这些趋势都告诉我们,社会已经改变了”。艺术家是比较前沿的,哪里最时尚,哪里就是艺术家扎堆的地方。现在艺术家扎堆到乡下来,就是告诉我们乡下变得更时尚了。

为什么?以前人们争相离开乡村就是为了到城市里去共享资源,而乡村网络化后,基本不存在信息滞后的问题。艺术需要人欣赏,你在任何地方表演,都可以通过网络面对全球播放,展览可以通过网络来展示,乡村生产的东西也可以通过网店来销往市场。方李莉认为,这就体现了当代科技与智能的力量。

方李莉介绍,当代的乡村艺术建设必须建立在智能化的基础设施之上,比如高铁、信息高速网络等。本次展览3D打印设计及智能制造智能因素是通过华侨城的安仁南岸美村项目来展示的。

乡村振兴一定要以当地人为中心

说到此次展览的第二组关键词“富强、美丽、美好”,方李莉强调,它们是递进关系,富强是基本需求,但是还要美起来。富强和美丽都可以通过经济来做到,美好却涉及到了精神,是人心的建设,包括人的情感和精神,以及尊重当地人的情感。她提到,有未来学家在八十年代就提出了未来社会将会是“高科技”和“高感情”社会的观点,“高情感”的后面关键是人,没有人就不可能有人心和情感。这也是这次展览非常核心的问题。

方李莉提示,我们的乡村建设应该处处记住是为谁而建,恰恰这一点很多人会忘记,比如她在考察时发现,有些企业只注重景观建设。“如果你忽略了当地的特点、历史和情感,如果没有了村民对这块土地的眷恋,这块土地就没有价值了。如果没有当地人讲当年的故事,我们怎么会知道这个村庄的历史和文化?”

方李莉表示,在进行乡村振兴的时候,一定要以当地人为中心,因为他们才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不能因为建景观,就让他们背井离乡。他们离开了这块土地,这块土地就成了没有历史的土地,没有故事的土地,没有文化的土地。所以任何乡村建设都要跟当地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这个问题正是本次展览着重探讨的一个方面。

展开全文
更及时 更接近 更有趣 关注奥一网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