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们准备好了 剧场多点就更好了

1. 广州大剧院夜景。 南都记者 张志韬 摄

2. 剧场内,演出团体与观众互动。 南都记者 张志韬 摄

3. 看一场脱口秀,是年轻人的夜间消遣方式之一。 通讯员供图

广州的年轻人们,夜生活可以去哪儿?观看一场演出,甚至自己站上舞台,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数据显示,各大剧院、小型演艺舞台成为夜间最活跃的场所之一。据《广东省演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全省演出市场收入约55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8%,收入持续攀升。

演出市场繁荣的背后,诸多隐忧依然值得关注:剧场周边配套是否跟得上?目前戏剧种类是否能满足观众需求?戏剧如何出圈吸引更多新观众走进剧场?这些都是面临的难题。

近日,广州市发改委印发了《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剧场演出经济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南都“聚焦广州夜经济”系列报道本期关注广州的剧场,对话剧场从业人员,为夜间经济建言献策。

看脱口秀成了新选择

8月14号,越秀区中山三路的一家咖啡馆里,几十号年轻的面孔簇拥着,腾出一片空地做舞台。台下笑声不断,咖啡馆的门一次又一次地被推开——直到推不动,门口也站满了来听脱口秀的粉丝。

这是无忧喜剧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开放麦表演。开放麦,脱口秀的一种线下表演形式,借鉴西方脱口秀俱乐部(Comedy Club)概念,主张任何人都可以登台创作,借此挖掘更多脱口秀新秀。

《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无数脱口秀综艺在网络世界里搅起了浪潮。李诞、池子,那些站在浪潮之上的名字,正带着沉潜已久的脱口秀行业浮出水面。综艺火了,带起的是各地线下脱口秀表演的升温,广州的脱口秀表演由此迎来春意。

“直到《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播出前两个月,我们线下这块,才做到了收支平衡。”皮球,无忧喜剧CEO,其负责的无忧喜剧是笑果文化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在广、深等多地开展线下脱口秀表演业务。“节目播出以前,拿四个字说,就是勉强支撑。”

广州的脱口秀表演,体量小,起步晚。但在全市各类剧场表演中,无疑是颇具生命力的分支。“广州的脱口秀表演,从2013年左右就开始有人做。”皮球介绍,最初一个月勉强做一场演出,直到去年,已经能保证一周一场的演出频率了。

来自网络综艺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如今,广深两地一周平均都有4场演出,一场120人左右。广州的固定表演场地拓展成三个,咖啡馆、剧院和酒吧。“《脱口秀大会》第二季播出之后,我们线下表演的票,提前一个月就售罄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在周末休闲的夜晚,那些选择走进脱口秀表演场的观众们,究竟是哪些人?

“我们分析过,20-35岁之间,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思想开放文化多元。这就是我们主力观众的画像。”皮球分析,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也给线下脱口秀表演拓宽了空间。“广州的年轻人们,夜生活可以去哪儿?看脱口秀,成了一个新的选择。”

据悉,作为喜剧脱口秀的行业主力,今年笑果文化的开放麦演出平均每个月的观众数量超过7500人次,比2017年涨了4倍有余。而线下子公司的无忧喜剧,也计划进一步拓宽规模,争取一个固定的专业表演剧场,同时在青年演员的专业性培养方面再下功夫。

“在夜间经济这个大背景下,坦白说,我很乐观。”在皮球看来,广深两地目前也已成为全国脱口秀线下表演的主力城市,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了解脱口秀这种表演形式,并愿意在夜间走进剧场,到线下场景观看演出进行消费。“对于广州而言,也许这个行业还需要一点时间,但观众们已经准备好了。”

广州大剧院去年夜间观众超20万

据了解,目前广州共有17家剧院,分别是: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广州大剧院实验剧场、广东艺术剧院、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友谊剧院、星海音乐厅、中山纪念堂、十三号剧院、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木偶剧场、岭南剧场、广州杂技团第一剧院、彩虹曲苑、红线女艺术中心小剧场、广州芭蕾舞剧院和广州蓓蕾剧院。其中以广州大剧院、星海音乐厅等最为知名,承办了众多高水平演出。

据各大剧院统计,广州大剧院、广东艺术剧院、广东省粤剧院,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票房上座率7-8成。作为文化地标的广州大剧院统计,2018年剧院全年营收1.67亿元,演出364场,票房约1亿元。其中,75%的演出都在夜间,夜间演出票房占到8成以上。夜间观众人数超过20万。

用户方面,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消费群体趋于年轻化,2018年演出市场消费群体中,90后人群占60%以上。

类型方面,《广东省演出行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一线剧院上座率最高的演出类型依次是:音乐剧、音乐舞蹈、儿童剧、戏剧;相比之下,二线剧院则以儿童剧最受欢迎。

数据显示,夜间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近年来政府对公益演出的补贴,也为演出市场添了一把“火”,2018年5月至8月举办的广州艺术节期间,政府补贴演出达85场,较2017年同比增长将近一倍,补贴演出门票约7.7万张,占该届艺术节演出门票总数88%。原票价380元/张(十三号剧院),280元/张(U13戏剧空间),在政府补贴的扶持下,将所有演出场次票价均下调为惠民演出票价160元/张(十三号剧院),140元/张(U13戏剧空间)。广东粤剧院开展周末睇大戏活动,以低价坚持不派票形式培养观众,票价仅需50、80、120和160元。

“从容搭公交”还是“从容吃顿饭”

发展戏剧夜间经济,剧院周边配套设施是一大考验,这其中包括交通是否便利、餐饮配套等。

出门看演出,在“从容搭公交”和“从容吃顿饭”之间做选择,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戏剧演出多安排在夜晚,碰到歌剧、音乐剧等一些剧目长达3个小时,不少观众表示,“往往是一看完演出就开启奔跑模式,跑着搭地铁转乘地铁,然而有时都还是赶不上回学校的公交车………”白领小单就是一名家住南沙的戏迷,每回出市区看戏,因公共交通不便问题而非常纠结。由于广州郊区剧院资源匮乏,南沙、花都、从化赶来市区看剧的戏迷大有人在。

在近日南都记者开展的“‘夜广州’生活如此丰富,你是几级夜猫子?”网络调查中,夜间交通也是备受关注一项,在“夜间公共配套服务方面,你认为哪里需要改善”一项中,有28.2%的网友表示要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和车次,有27.5%的网友认为有必要延长地铁收班时间,14.8%的网友认为商圈需增加的士调度。

2018年,广州大剧院晚间演出的开演时间就提前到了19:30,剧院方面表示这是为了方便观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对于家住得远的戏迷来说,最大的期望莫过于多开周末午间场。广州大剧院、广东艺术剧院及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在这方面也做了改进,开设了周末下午场。

观众有了,专业小剧场寥寥无几

对应演出市场的井喷,另一方面却是观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2018年中国话剧市场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各类型场馆的话剧演出中,小剧场的话剧演出最为活跃,演出场次共7433场,同比增长3.6%。而纵观广州,专业小剧场寥寥无几。剧场类型也不够多元,如赖声川的《如梦之梦》每年定时在上海、北京上演,一票难求,该剧只能在能设莲花池座位的剧场上演,广州暂无此类场地,全国戏迷不惜飞机+住宿前往外地观看。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也表示,广州演出市场面临的难题是缺少好的剧场,像广州大剧院这样的现代化剧院在广州只有一家,这就大大限制了更多好剧目、更多有情怀的演出商前来,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市场综合效应。

借鉴《印象刘三姐》,粤剧能否成城市名片

相比交通、配套等问题,让戏剧出圈也是一大挑战。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表示,“高雅艺术受众群体还是比较小,要不断举办一些艺术普及的活动,来让更多人接触艺术、了解艺术、走近艺术,最后让他们喜欢上艺术。”

新上任的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也表示,吸引观众走进剧场,除了保证高质量的剧目外,文艺演出类宣传需加大力度。她建议,利用一些公益的广告牌,对演出资讯进行宣传,令游客和市民能随时获得各大剧场演出资讯。

广州市话剧艺术中心市场总监陈志荣同样表示,在广州演出市场中,话剧演出还不是一个相对热门的演出,需要不断地去开拓演出市场和培养观众。需要很多不一样的手段去丰富宣传,他举例,在国外很多其他戏剧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政府在宣传这方面有一定的辅助,如在一些公共平台,地铁站、公交车站等,给予剧场或演出单位低价的广告位。他认为,现在在广州还没有很浓厚的演出氛围,更需要以政府为主体去推广戏剧文化普及,多举办一些有效的戏剧普及活动,如送戏剧到基层,如医院、学校、商圈和社区等。

广州话剧艺术中心方面还建议,沙河片区有众多的文化艺术院团及机构,可以将其整合成一个以剧场艺术为中心,兼具展览、艺术活动等为内容的综合性文化地标区域,同时规整周边的杂乱市场,引入为剧场艺术服务的配套餐饮、休闲娱乐等的服务及设施。

而在地方戏剧方面,不少剧种尝试传统戏剧+现代旅游,有的已经成为城市名片,如实景剧《印象刘三姐》、藏剧《文成公主》、四川的川剧、苏州的评弹都成为了当地旅游特色。粤剧作为广东的名片,也可尝试戏曲与旅游结合,开发传统戏曲体验项目,吸引观众走进剧场。

对此,曾小敏也表示,旅游有利于推动戏曲、本土艺术的发展,对于短线旅游的行程来说,观赏一部2小时剧未必适合,但粤剧院可以挑选适合的内容,组合成一个适合游客观赏的节目。

总的来说,戏剧需要出圈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广州剧院演出平均票价300元 与京沪基本相同

目前广州的17家剧院主要集中于中心城区,全市5区尚未建设。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透露,广州大剧院运营之初上座率一度不足6成。但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广州大剧院演出上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年全年演出上座率达到75%,进入剧场观演的人数逐年增加,市场前景良好。

夜间是各大剧院观演最活跃的时段。该局透露,从演出时间来看,自2010年5月开业到2019年5月,广州大剧院共举办各类演出3500多场,夜间演出就超过2600场。广州大剧院的主要演出产品和艺术服务都是在夜间供应的。

近年来,剧院演出平均票价呈现下降趋势。在过去5年中,票价总体下调22%。目前平均票价在300元左右,与北京、上海等主要演出市场平均票价基本相同,实现文化消费越来越“惠民”。

夜间文化消费火爆,公共配套服务也亟待提升。该局正在编制《广州市公共文化设施专项布局规划(2020-2035年)》,拟提出构建全覆盖、全类型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力度建设大型演艺场馆、中小型特色演艺场馆。剧院建设争取全面覆盖。规划至2035年,广州市各区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建设具有地方特点的艺术表演类设施(剧院、戏院、曲苑、音乐厅、演艺中心等)。根据人口及剧场服务规模,有机结合既有设施优势资源和大型旅游项目,各区建设或提升改造中型以上剧场1-2处,小型或特色剧场若干,其中现阶段没有剧场类设施的番禺、花都、从化、增城等区至少增加一处,全市增加4-10处,总体数量达到27-33处,进一步提升广州市各区文化设施均衡化分布及艺术服务水平。

统筹:南都记者 尹来 邹琳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