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陶艺泰斗刘泽棉:七十余载匠心雕琢 刻录石湾岁月峥嵘

82岁的石湾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在在新美陶公司的工作室钻研观音像的做法。

刘泽棉以“老子骑青牛出关”为题材的原作《紫气东来》,在2013年的拍卖会上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

今年9月21日,《举杯同庆》首发,是刘泽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

“家里、办公室都有很多书,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有时间就去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看看,就会觉得很开心了。”

“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其他没什么好想,也轮不到自己想,做好自己的公仔,就觉得很安心。”

——82岁的石湾陶艺泰斗刘泽棉坚持学习创作

“一心一意做好陶瓷公仔,就觉得很安心。”石湾陶艺泰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泽棉,从艺超过70年。七八岁跟父亲塑陶谋生,15岁完成第一件伟人塑像,18岁参加组织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21岁与老一辈陶艺人探索石湾陶艺的复兴,50岁在香港办个展优质原作品价格超万元,76岁一件原作拍出360万元高价。如今82岁的他仍在坚持创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发布新作品《举杯同庆》。

日前,南都记者来到刘泽棉的工作室中,见到了一头银发的他正在为一尊观音像修整细节,听他用个人经历串联起石湾陶艺70多年来的发展,从抗战期间的业态萧条到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高端艺术品受追捧。尘封的记忆一点点被翻出,就像陶塑一样,去浮尘,见真容。

  ◎抗战期间

  石湾陶艺业态萧条 手艺人颠沛流离

1937年,刘泽棉出生于陶艺世家。1938年10月,石湾沦陷,“水路不通,陆路也不通,木材等原料无法运到石湾。”在刘泽棉很小的时候,石湾一带有很多烂屋,屋顶都被拆掉当柴烧。

没人买石湾公仔,石湾陶艺产业凋零,很多师傅都逃到其他地方。流落他乡的师傅中还有少量人仍然以陶艺为生,但也就是做少量粗缸瓦。刘泽棉一家亦是颠沛流离,刘泽棉也短暂就读过私塾,“算是开过笔,读过几个月的旧书”,七八岁便跟着父亲塑公仔学艺谋生。

抗战胜利后,石湾陶业开始复苏,石湾开始做陶艺公仔出口,经香港再转销到国外,比如肩担金钱、长须公仔、渔翁等等。“曾经一个老板可以请一百几十人来做这些公仔,我们家也有做,如钓鱼翁,一个人起码要做二三十件。”

刘泽棉出身陶艺世家,但他并不满足于自己在家琢磨技艺,刘泽棉住在陶艺名师刘传家附近,于是,他常常跑到刘传那“偷师”,希望能学到刘传的手艺。

一次,刘传做了一尊一米高的观音,“是一尊坐着的观音,印象特别深刻。”在解放前,在石湾坚持做高端艺术品的名家并不多,只有个别名家在做,而刘传就是其中一个,“从旧社会到现在,他一直坚持做高端艺术品。”这也影响了刘泽棉的艺术人生。

  ◎新中国成立后

  探索复兴之路 石湾美术陶瓷厂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刘泽棉才有机会走进学校读书,那年他已经13岁了。“那时候我们叫‘读新书’”,课本和老师会介绍中国的伟大革命者,于是,他想做一尊毛泽东像,他的想法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和帮助。“只有画报,人物的脸部如何起伏,如何表现出丰满的额头”,在老师的帮助下,15岁的刘泽棉照着一张画报完成了陶塑作品——毛泽东像,后来这个作品被送到镇工商联陈列展出,还获得了30元奖金。

20世纪50年代,父亲离家去了香港,刘泽棉辍学回家,担起了养家的重担,申请了个体手工业自产自销的营业执照,由母亲带着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在石湾,租了一个小小铺面,靠着做伟人像、志愿军像、刘胡兰像等谋生。

1955年,刘泽棉参与并组织了陶瓷工艺生产合作社,“合作社主要是将一些流散的个体户聚集起来,我们需要创作更多的品种来维持合作社的运营。”这些被称为“流散人员”的个体户聚集起来后,创作热情非常高,互相学习,互相提意见。

1958年,“合作社、美术陶瓷厂、广州人民美术社,三间变一间,成了石湾美术陶瓷厂。后来,陶瓷厂慢慢由国营转为私营,才成了今天的新石湾美术陶瓷厂。”

老中青所有陶艺人都聚集在一起,当时作为青年陶艺家代表的刘泽棉,跟着老一辈艺人,如刘传、区乾等当时石湾陶艺的泰斗级人物,一同探索石湾陶艺的复兴,通过他们的努力,石湾陶艺跳出廉价“山公”的层次,往高端艺术品、精品发展。

根据刘泽棉的个人大事记列表,不难发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主要围绕工农兵生活主题进行创作,包括有《大鸭》《海军与小孩》《刘三姐》《喜悦》《苗寨喜丰收》等作品,而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在大事记列表当中,作品之前大多有一句,“到某某地体验生活”。

在刘泽棉看来,创作一定要有激情、有想法,不管是创作什么样的作品,作者都要表达出他在当时当地的感触,让人从作品中可看到时代的变迁。

  ◎改革开放

创作题材百花齐放 一件作品值万元

改革开放后,刘泽棉迎来了个人的创作高峰期,题材更加广泛,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创作方式也不同了,从原来的以宣传为主,变成需要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要有好意头,而且作品也在不断升值。

也是在这个时候,很多陶艺师傅都离开了厂,自立门户,而刘泽棉直到现在仍在厂里,“没有想过出去做,在这里我觉得很满足。”从20岁到80岁,都是在这间厂,刘泽棉不舍得离开,只要在厂里呆着,他的内心就“像烧着窑灶一样暖”,他就想在这里勤勤恳恳做好自己的工作。

1981年,香港举办石湾陶艺展,主办方提出想要一套传统题材的作品。刘泽棉决定和胞弟刘炳、儿子刘兆津合作制作一套十八罗汉。他们先后去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云南筇竹寺、广东南华寺等佛教造像的艺术宝库搜集资料。回到石湾,他们凭着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捏成了一百多个小泥稿,再反复琢磨筛选,最后选定了18个定稿,塑造出18个姿态各异、富有个性的罗汉。

这一套《十八罗汉》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并夺得了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中的珍品金杯奖,从而奠定了刘泽棉在中国美术陶艺界中的艺术地位。

1987年,刘泽棉在香港办个展,一个优质的石湾公仔原作品价格可以上万元的价格卖出。一万元在当时是什么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万元户”是富裕的象征,是指一户家庭的年收入超过一万元,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生肖作品越来越火 石湾陶瓷向高端延伸

自20世纪90年代末,石湾陶艺作品从原来的原作品和生产品两个档次,被细分成原作品、精制品、特制品、高档普及品等档次。

“做艺术品的很难估计哪件好卖哪件不好卖,只是想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心意。”让刘泽棉没有想到的是近年来的生肖陶塑系列还挺成功的。这个系列一开始也只是少数人才做,自2008年起,石湾还开展生肖陶艺大赛,并将作品巡回展出,做成比赛后,每一年都有百多款生肖作品参赛。

刘泽棉则是从2002年开始创作生肖作品,“从羊到马,做了一个轮回就没有再做了。”其中最高价是“马到成功”卖了5万多,“马都卖了5万多,自己想想都觉得害怕。”把生肖当成了高档艺术品来做,他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捧场。

石湾生肖陶塑从传统到现代,从老百姓家居摆设的普通品到高端限量收藏品,事实上也是石湾陶塑近年来的发展缩影,也是石湾陶艺人的成长见证。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3年一场名为“新月雅集—佛山当代艺术陶瓷专场拍卖会”上,刘泽棉以“老子骑青牛出关”为题材的原作《紫气东来》,以360万元的价格成交,成为了石湾公仔在拍卖市场上的最高价,再一次证明了石湾陶艺的价值。

雕琢《举杯同庆》 共庆70华诞

今年9月21日,《举杯同庆》首发,是刘泽棉的新作,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创作的作品。新品发布后,刘泽棉便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室,继续创作,为已大体完成的观音塑像做细节修整。

回顾过往的岁月,他觉得最大遗憾就是自己没有文化,“知识不够,深度不够,水平不够,读的书少,从小就要参加工作,没有机会深造。”

虽然读的书少,但他有超越前人的雄心。笨鸟先飞,便是他补“短板”的有效方式,要做好每一件事情,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比如他做一个观音,他说一定要翻一下书,看看其他人是怎么表现,自己不够聪明就去找一些材料来看。“看很多书,以前是怎么做的,现在又是怎么做的,自己做的时候,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超越。”

讲话、应酬都不会,唯一做得好的就是这份工作,除了陶艺,他没有其他什么特别的爱好。“一心一意做好这件事,其他没什么好想,也轮不到自己想,做好自己的公仔,就觉得很安心。”

为了做好这份工作,他订了很多美术、雕塑书籍,“家里、办公室都有很多书,这些都是我的精神食粮,有时间就去图书馆、书店、博物馆看看,就觉得很开心了。”

统筹:游曼妮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杨韵仪 部分图片由新美陶公司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