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东莞镇街教办权责不匹配,教办工作人员大多是从镇街学校抽调过来的老师,教办也不具备教育行政管理功能和权威,难以真正发挥镇街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作用。”昨天的市政协大会分组讨论上,有政协委员提出东莞一直存在上述问题。东莞副市长黎军表示,市里正在跟组织部和编办沟通,看能否有好的解决办法。
绝大多数教育工作主体责任在镇街
昨天上午11点,市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在新任主管副市长黎军面前,教育体育组政协委员积极发言。市政协委员、南城教办主任陈煜祥表示,东莞不设区县,在这种行政架构下,镇街教办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镇街教办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行政机构,但现实中,教办要承担镇街教育统筹和规划工作,任务重,作用大,压力也大。此外,教办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从辖区各学校抽调来的,编制在原学校,很难有归属感。”陈煜祥称,其实这是一个老问题了,希望市委市政府能解决这一问题,解决镇街教育服务管理工作遇到的现实难题。
市政协委员、石龙第三中学教师何龙超也表示,很多镇街学校的老师被借调到了教办或宣教文体局,编制还在学校,但又离开了教师岗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工作。
对此,东莞市副市长黎军回应称,除镇街一些高中外,东莞绝大多数教育工作主体责任在镇街。但镇街确实没有一个正式的教育行政部门,导致权责不匹配,影响镇街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目前东莞已完成市层面的机构改革,接下来将进行镇街机构改革。镇街教办面临的这些问题,市政府将会与组织部、市编办沟通,争取解决。在每个镇街都设置一个教育局也不现实,看能不能设置一些诸如教师中心之类的事业编制单位。”
普惠性幼儿园比例是否可根据需求定?
现场还有政协委员提出,随着二孩的放开,幼儿园越来越多。根据省里的政策,到2020年,东莞普惠性幼儿园(每月保教费不得超过900元)要达到总数的八成。“按照这一比例,东莞新开的幼儿园很多只能是普惠性的,难盈利,很多人不愿开办普惠性幼儿园。”
副市长黎军表示,东莞的城市结构特色是国内任何一所城市都比不了的,人口倒挂最严重,制定或实施一些政策应做到实事求是。她认为,普惠性幼儿园比例的问题,市里或各个镇街是否应该进行调研统计?“比如一个镇街到底有多少家长对普惠性幼儿园有需求,再根据切实的需求来定比例。”
南都记者了解到,分管东莞全市教育文体人力资源等工作的副市长黎军2018年10月被正式任命,此前她在深圳大学(任副校长)和政府机关任职多年。昨天的分组讨论上,很多教育界政协委员在这位新任主管官员面前,积极坦诚地为东莞教育事业建言献策,黎军都一一作了具体的回应。
●市政协委员汤革新:
打造更多优质普高 提高普高升学率
“2018年东莞普通高中升学率45.3%,低于广东省平均水平49%,这已是东莞连续多年保持在45%左右。在全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东莞普高升学率排倒数第二位。”市政协委员汤革新表示,作为广东省经济强市和人口大市,过低的普通高中升学率与东莞的地位不相称。(针对该数据,市教育局曾解释称,东莞每年有很多初中毕业生不在东莞参加中考。)汤革新建议,东莞应从战略的高度重点整合、优化普通高中的规划和资源配置,投入更多教育资源到普通高中。例如兴建一批高质量的普通高中,提供充足的高中学位。汤革新还特别提到,除了要花大力气培养本土优秀教师外,东莞还要“下重手”抢人,引进一批优秀省外、市外教师。打造一批新的示范性普通高中,实现市内优质普通高中均衡发展。
对此,东莞市委副书记、东莞港(滨海湾新区)党工委书记张科表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优质教育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按照二八法则,高校选择生源时,会在好中选优。真正优质的生源只有20%,为了另外的80%而去“牺牲”这20%,这种做法并不可取。那么,这80%的人可以做什么呢?目前东莞正大力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所以大家可以往这些方面去发展。
●市政协委员、相声演员唐安东:
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很有必要
分组讨论上,政协委员唐安东认为,传统文化进小学校园很有必要。在网络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社会和学校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积极向上、正能量并且有内涵的环境去培养孩子,中国传统文化就有着这种力量。“因此,要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进小学,从兴趣上去引导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正确的文化审美。”
他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被时间筛选过,一般流传下来的民族艺术、独特的风俗习惯都值得去学习。现在东莞很多的学校开展“第二课堂”进行书法、国画、民族舞蹈等教学,由于“第二课堂”的自愿原则,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弱,影响小。他提议“第二课堂”可专设“传统文化艺术课”,并开设传统艺术大赛、书法国画展览等。通过校园互动、交流展示展演的方式,让校园传统文化蔚然成风,届届相传。
他还倡议,在传统文化“大热”的今天,东莞应该将优秀的本土传统艺术粤剧、粤曲、木鱼歌、客家山歌等和相声、评书、快板等北方曲艺带入校园,让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东莞的一张文化名片。
采写:南都记者 韩成良 黄慧萍 杨静雨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