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之后,会玩点不一样的

    作家班宇(左)与麦小麦在北滘丰明中心带来关于“小说越过冬季”的对谈。

2018年,出生东北的80后青年小说家班宇以一系列精湛的短篇小说引来文坛瞩目,今年,他凭借首部小说集《冬泳》成功斩获第17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最具潜力新人”。5月26日,刚刚领完奖的班宇来到顺德北滘丰明中心,与作家麦小麦进行了一场题为“小说越过冬季”的对谈。

从乐评人到小说家

曾经,痴迷摇滚乐的班宇写过碟评、专题报道、音乐家采访,做过资料编译,文字产量很大。直到2014、2015年左右,国内音乐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此起彼伏,造成一种音乐繁荣的景象,但在班宇看来,繁荣景象背后却是音乐文化的逐渐式微,许多音乐杂志纷纷关闭,乐评专栏被砍,“没有乐评可写了”,这使班宇开始重新思考转型。

2016年,在一次“豆瓣阅读”举办的征文大赛中,班宇投稿的《打你总在下雨天 工人村蓝调故事集》获得了“喜剧故事”组的首奖,这部作品以市井气十足的叙事语调,描绘了一部蓬勃而鲜明的东北旧工业区的小人物悲喜剧。班宇的小说始终深陷对工人村的回忆和再创造。他生长在沈阳铁西区,这里当年号称是“中国的鲁尔区”(德国著名工业基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颇具规模,这就是班宇小说中“工人村”的现实原型。“工人村”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三层的红砖建筑,只有表现优秀的个人能分到的房子,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工人村的房子已经老旧,有能力的人都搬进了更先进的现代化高楼。

写“工人村”,班宇最开始想模仿的是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但后来发现面对这些工人,班宇不想把他们写得太“轻盈”,大多时候他都是压着笔写的。所谓“压着笔写”,既是出于班宇对工人村近距离的认知,也是想以工人村的落寞折射时代巨变的写作野心。

《冬泳》之后,不再集中写东北

尽管是年轻作者,但班宇的写作一出场就很老到。作家麦小麦认为,正是十多年乐评、书评、球评,给了班宇扎实的语言打磨和训练,“班宇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魅力,每篇小说的完成度都很高,每篇都是不一样的风格。”

在小说集《冬泳》收入的7个短篇中,《冬泳》这篇最有特殊的分量,也因此被班宇选为书名。他回忆说,写《冬泳》的时候正好是冬天,每天一出门就是飞沙走石和路上的脏雪,内心有点烦躁不安,动笔写作是他对现实做出的一点抵抗。班宇表示,“对我来说,《冬泳》有一点寓言小说的味道,主人公有象征性,他代表了某一类人,或者一群在精神和行为上相近的人群。我想呈现的是,一个始终背负伤痕的人,会如何处理内心的伤疤?会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爆发?”

在《冬泳》获得巨大关注之后,班宇的下一部小说会写什么题材?这是不少读者关心的问题。班宇回应,下一部作品不会再集中写东北,每一次写作都应该有不同的形式和玩法,作家需要不断突破自我。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刘晨 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