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千万保护“非遗”“金湾记忆”重焕光彩

    近日,“2019年红旗镇乡村龙舟赛”比赛期间,粤曲、咸水歌、旗袍秀等非遗项目接连参展,让市民游客大饱眼福。

魅 力 之 区 深 度 剖 析

6月6日上午,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三板水乡人声鼎沸,“2 0 19年红旗镇乡村龙舟赛”在三板村河道举行。比赛期间,粤曲、咸水歌、旗袍秀等非遗项目接连参展,让市民和游客大饱眼福。

据悉,近年来,金湾区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通过搭建非遗传承基地平台、创新非遗传承方式等多种方式加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利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让一度散落民间的金湾记忆得以拾回,并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保护

民间田野采集拾起“金湾记忆”

十年前,在由上自下掀起的非遗保护工作中,金湾就开始组织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发掘、申报三灶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当时,三灶镇的非遗保护项目只有鹤舞,其他的还没有挖掘,保护更是无从谈起。三灶镇文化服务中心的郑州群便和当地的一位退休老师承担起了非遗挖掘重任。

郑州群回忆,当时向每个村召集1- 2个老人集中到一起,一一询问村里的传统活动。那次调查整理了34项民间记忆,包括徒手开椰、看石纹路打石、徒手摸魔鬼鱼等等,最后采用了三灶民歌、定家湾茶果等7个项目。

经过后期大量的资料收集,以及专家评审、申报,定家湾茶果、三灶民歌、三灶鹤舞鹤歌、三灶八堡歌、花袖、三灶编织等7个项目被成功列入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近三年来,金湾区文体旅游局每年持续投入300多万元,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文化,邀请专家学者对辖区待发掘的传统文化项目进行评估和编纂,又陆续新增三灶海上龙舟赛、三灶狮舞和金湾粤曲3个区级“非遗”项目。2018年,三灶海上龙舟赛和三灶狮舞项目由区级“非遗”升级为市级“非遗”。

据统计,截至目前,金湾区现有区级以上“非遗”项目12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9项,区级12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市级5人,区级11人。

传承

非遗进高校实现点面传承

把散落的“民间记忆”找回来,接下来是如何传承的问题。在历经多年的非遗项目保护过程中,金湾区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探索出一条与学校联合传承非遗的好路子。

6月5日,珠海艺术职业学院举行非遗传承基地揭牌仪式。该校副校长兼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平黎明谈道,未来,还将借助高校的师资、人才等优势,加深研究,“一个是对原有非遗内容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培养传承人。另外一个是运用原有的元素和内容,通过创新开展不同的形式,让非遗更有艺术性和可看性,不断扩大受众面。”

据介绍,早在去年,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已全面开展“三灶鹤舞”“三灶民歌”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建设了非遗传承工作室,并成立了表演队和乐队。通过多次采风和拜访传承人,整理“三灶民歌”近40首,创编“三灶民歌”“三灶鹤舞”等6个表演节目。

据悉,该校创新编写的三灶民歌新唱《对歌猜物》、《苏堤漫步》、《心忆你》在第九届北山世界音乐节惊艳亮相,赢得一片好评。

平黎明说,对于传承和发展非遗,高校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尤其是三灶民歌,与我们的音乐专业息息相关。“挂牌后,学校将组织学生深入开展非遗方面的田野采风,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同时通过这方面的工作,开展一系列的理论研究,补足当前非遗传承理论不足的短板。”据悉,两年来,该校发表论文6篇、核心期刊1篇、填补了“三灶民歌”在理论研究方面的空白。

除了珠海艺术职业学院,金湾区还成立三灶镇中心小学、金湾一小、三灶鹤舞传习展示馆、金茶花巧姐农产品合作社等8个非遗传承基地,采取骨干带徒弟、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加快培养新人,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

为了从流行文化的阵地上吸引更多年轻人,金湾还尝试用微电影、多媒体教材等手段来进行宣传,制作了微电影《即将消逝的声音》、《鹤无双》等,甚至仿效流行舞蹈的教学方式,将过去手把手教的《三灶鹤舞》编成多媒体教材,刻录成D V D光盘予以传播。

金湾区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每年将安排数十万元经费,用于非遗传承基地运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主要教授、宣传、传承三灶鹤舞、三灶编织、三灶民歌和定家湾茶果等非遗项目,培养年轻的传承人。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非遗传承基地,集中展示了非遗文化精髓,同时集合了非遗传承人与现代新生骨干的合力,让非遗保护传承有了内生动力。

发展

文创融合实现与市场对接

“政府投入是一方面,非遗项目如果能走向市场,也会提升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能力。”金湾区相关人士表示,要行政和市场两条腿走路,才能将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在这方面,政府和部分非遗传承人也联手做过尝试和努力,定家湾茶果即是成功一例。

为了推动定家湾茶果走向市场,金湾区相关部门协助联系到珠海人气较旺的景区展示、售卖。不仅如此,定家湾茶果还通过“传承人+基地+合作社”的模式在三灶开设了门店,此外还联系了多家酒店,专门在早茶餐区设立定家湾茶果专区,对外售卖粽子、三丫苦、鸡屎藤茶果等。

得到市场的认可,定家湾茶果被越来越多的市民认识并接受。2018年,定家湾茶果的销售额达到20万余元。

以定家湾茶果的产业化模式为范本,金湾区还将探索三灶编织、三灶狮舞等“非遗”项目的产业化。

在去年举行的第六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用三灶镇民间传统的草编织和竹编织技艺制成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灶编织”工艺品首次亮相该博览会,有生产、生活用具,还有礼品等,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关注。此外,三灶民歌、三灶狮舞等非遗项目,也在金湾区多个旅游景区驻演,在实现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非遗的影响面。

未来

推动“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非遗如果不转化成产品加以传承,那就变成了文物,传承更加无从谈起。”金湾区相关人士谈道,绝不能让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围绕非遗项目的保护,著名民俗学家、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郑土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建议,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首先需要对其进行明确区分。“对于自身已经没有了生命力,没有生存环境的非遗文物,只能按照文物形式保护下来。对目前还有一定生命力,但生存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如果放任的话就会消失的,这一类非遗项目应该成为政府保护的重点,通过外力创造条件继续传承。”

据悉,为了更有力地保护和传承金湾区非遗,让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命力,金湾区投入了数百万元在金海岸文化艺术中心和海澄村文化中心建设了金湾“非遗”文化展厅和三灶编织工作室,预计年底可以完工。

据介绍,金湾“非遗”展厅在建成后将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教学、图文展板、现场体验等多种方式集中展示金湾区的12个“非遗”项目。三灶编织工作室在建成后将每周组织编织传承人开展日常性培训和新品创作,以订单加工和网络销售的方式,推动“非遗”产业向规模化发展。

金湾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金湾区将在现有的保护和传承基础上,继续加大对非遗的宣传,拓展非遗传承基地平台,创新非遗传承方式,让更多人领会到金湾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李洁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