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珠江流域禁渔期正式结束。昨日,西江上再度响起阵阵“突突”的马达声,休息了4个月的渔船再次驶入收获期。顺德龙江左滩渔业村疍家渔民们也陆续开渔,甘竹滩上,不时可见渔民们在撒网捕鱼。
甘竹滩位于西江支流甘竹溪的入口,鱼类资源丰富,也正因为如此,顺德龙江左滩渔业村海旁街一带衍生了以打鱼为生的“疍家人”。最繁盛的时候,这里每天曾有900多艘艇一起出海打鱼,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的渔民大部分已上岸,如今仅剩下10多艘艇及20多位渔民。而据顺德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10多年前,顺德约有渔民1000多人,如今顺德渔民的数量锐减过半,2/3的渔民岁数在50岁以上。
撒网:船缓行,网慢撒
从顺德龙江甘竹滩大桥下来,驱车左转拐入左滩,直走就可以去到堤围;一排老旧的红砖房沿着甘竹滩而建,这是龙江左滩渔业村疍家渔民们居住的地方,渔民将这条长约两公里的居住带命名为“海旁街”。今年同为67岁的黄昌明和彭奀珠也是其中的渔民,他们从小就跟着父亲出河捕鱼,过着捕鱼为生的日子。昨日上午,南都记者跟着这两位老渔民,坐上陪伴他们20多年的渔船出河捕鱼,感受渔民生活。
真正的渔民,早上4时许就出发去捕鱼,下午4时多再回来,这是彭奀珠等渔民每天的捕鱼时间。渔民们大多两人同坐一艘船出河捕鱼,分站两头,一人负责摇船,一人则负责撒网捕鱼。昨日,彭奀珠负责摇船,黄昌明则负责撒网捕鱼。船到了甘竹滩河中间位置时,早已准备好的黄昌明慢慢把渔网撒到河上,撒网过程中不忘用塑料瓶等浮标标记,绕着河中心一周后,撒网工作就完成了。
撒网也是有技巧的,黄昌明道出了其中的经验:要选择在平流或者直流的河面上撒网,因为有漩涡的水面容易让渔网卷起;撒网过程中,船要缓慢行驶,网也要慢慢撒;还要看天气,天气热的时候,鱼大多在水面,渔网就不用放太深。
捕获:第一网捞到3斤多黄鱼
撒完网后,渔民们会根据经验等半小时至3小时,一般是等1小时就将渔网捞起。等待了20多分钟后,黄昌明发现浮标有下沉的现象,“说明有鱼了,可以捞网了。”在彭奀珠的配合下,黄昌明慢慢将渔网捞起,一条条鲜活的黄鱼也出现在渔网中。“估计捕捞的鱼共有3斤多重。”黄昌明说。
“休渔期后,鱼量多了很多,这边主要是黄鱼多点,也有鲮鱼、大头鱼等淡水鱼。今年雨水多,但对鱼的影响不大。”彭奀珠说,捕捞的鱼一般是自己食用,有多的话就会拿到附近的市场上去买,有时也会有餐馆的人过来收购,“现在黄鱼的数量多,能卖2元一斤,4月份黄鱼少的时候,可以卖到10元一斤。”
变迁:渔船从900多艘到10多艘
甘竹滩位于西江支流甘竹溪的入口,水流急、水位落差大,鱼类资源丰富,也正因为如此,渔民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我爷爷那代时,这里就有很多渔民,最旺的时候每天有900艘艇一起出海捕鱼,非常热闹,当时有‘见鱼不见网’的说法,可见渔获之多。”彭奀珠回忆道。
彭奀珠也从小跟着父亲出海捕鱼。年轻的时候,曾去到江门等地的西江上捕鱼,而一去至少要15天,在船上生活,“那里鱼类多,很多渔民都会去那里,我最多一天捕捞过500斤左右的鱼,最重的是30多斤的大头鱼。”
渔民的生活漂浮不定,还要看天吃饭,不仅要经受着风浪的考验,打鱼过程也比较辛苦。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甘竹滩发电站的建设,渔民职业开始慢慢式微,越来越多的渔民选择上岸。“打鱼的生活方式较苦,需要比较大的劳动力,且收入不怎么高,后辈不愿再继承下去。”彭奀珠说,如今他的儿子也选择出外打工,“村里现在只有10多艘艇,打鱼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声音
“休渔期后,鱼量多了很多,这边主要是黄鱼多点,也有鲮鱼、大头鱼等淡水鱼。今年雨水多,但对鱼的影响不大。”
采写:南都记者 陈飞龙 胡嘉仪 摄影:南都记者 郑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