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区位优势
深中通道中山西登陆点,这里到宝安的直线距离仅24公里。2024年深中通道将连接两地,仅需20分钟左右的车程。中山马鞍岛与深圳宝安的直线距离,只是中山区位优势的一个缩影。
打开广东地图,中山的区位优势一目了然——中山与广州、佛山、珠海、江门4个市陆域接壤,与深圳隔海相望。按市政府之间的直线距离来算:中山距离珠海、江门约30公里,距离澳门约40公里,距离佛山约60公里,距离广州约70公里,距离深圳约70公里,距离香港约80公里。
然而在地图上一目了然的区位优势,在实际的对外交通联系中,却面临着诸多现实:长久以来,中山现有的高速公路,主要侧重于与广州、珠海、江门的互通和连接,地处珠江口西岸地理中心,却没有东岸的直接联通;从交通方式来看,运载体量和效率有着明显优势的轨道交通,一直都是中山交通的薄弱之处,虽然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依然面临着班次少、通达城市少的境况。
基于优越的区位优势以及中山对外交通面临的实际问题,“十三五”期间中山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达1500亿元,从以往单一的公路规划提升为兼顾轨道、水路乃至航空式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同时更注重交通“对外”延伸。如今深中通道建设正如火如荼,多条规划的轨道交通在中山设有站点,与广州、珠海等周边城市即将实现地铁通联……未来中山的区位优势不仅仅是“跃然纸上”,更是体现在承接珠江口东西两岸资源流通以及“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上。
立体交通体系
拉近深中两城时空距离
近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到本世纪中叶,深圳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意见》提出深圳“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深圳建设5G、人工智能、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生命信息与生物医药实验室等重大创新载体,探索建设国际科技信息中心和全新机制的医学科学院,在未来通信高端器件、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创建制造业创新中心等。
《意见》中还提到,“推进深莞惠联动发展,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这一系列助推深圳发展的举措,对于中山而言亦是难得的机遇。深中两地市政府之间的直线距离为70公里,而马鞍岛距深圳宝安直线距离更是只有20多公里,然而中山与深圳一直没有直接的交通联系。要承接深圳的科技、产业、人才等,交通颇为重要,数年前中山与深圳的交通联系就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或推进中。
今年6月底,深中通道牛头岛沉管预制厂将迎来首个管节浇筑,它也是世界最大规划的沉管预制“智慧工厂”。目前,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已成岛,各项进展顺利。按计划2024年深中通道建成通车,一桥飞架伶仃洋,横跨珠江口东西两岸,深中两城的时空距离将大大缩减,从中山城区到深圳宝安区的行车时间将缩短至半小时左右。
作为中山、深圳两地最为直接的交通联系——深中通道,是世界级超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其中8车道特长海底沉管隧道将开创世界先例。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与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全长24千米。
深中通道建成后,将成为连接珠江东西岸的重要通道,从中山快速直达深圳,通勤时间由以往2小时缩减为30分钟。除了大大减轻虎门大桥的交通压力外,更彻底改变粤西方向湛江、茂名、阳江民众出入深圳必经虎门的交通瓶颈,同时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中承接两岸资源流通枢纽的功能也将大为提升。
在深中通道建设如火如荼之际,2017年8月18日深中“水上巴士”率先开通,中山、深圳水上无直航历史结束了。中山市民可充分体验“空海联运”便利,单程仅45分钟,加上深圳机场和码头免费巴士接驳,最快1小时即达深圳航站楼。设立在中山港客运码头的深圳机场城市候机楼也于深中“水上巴士”开通当天同步启用,方便旅客在中山实现一站式办理值机、行李托运等手续。深中“水上巴士”率先开通,对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城际综合交通体系意义重大。截至今年7月份,深中航线共运行航班7221班,运载客运量为321381人次。
除了实现水路、陆路的联通,未来中山与深圳还将实现轨道交通的联通。今年上半年《深圳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获得中国铁路总公司、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提到近期将建设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据了解,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起于深圳枢纽西丽站,经深圳宝安机场、东莞虎门、广州南沙、中山,止于江门站,全线设6个车站,推荐方案线路全长115.653公里。深茂铁路过珠江口项目将采取隧道形式方案,其中过江隧道段14.05公里。站点包括西丽站、机场北站、虎门南站、南沙站、中山北站、江门站,届时中山可通过轨道交通快速通达深圳。
中山与深圳的直接交通联系,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未来中山与深圳构建起水、陆、轨立体式的交通互联,不仅有利于中山承接深圳的各项资源,也大大强化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融合互动,同时中山也能更便捷地共享深圳机场、深水港等设施。
轨道交通加强与周边城市联系
轨道交通一直是中山交通体系中薄弱的部分。2011年广珠城际轨道通车,才结束了中山没有轨道交通的历史。2017年1月5日,从珠海始发至贵阳北的D 2808次列车缓缓驶入城轨中山站,标志着中山高铁时代正式到来。如今在中山乘坐轨道交通可直接抵达桂林、贵阳、上海、重庆、昆明、武汉等地。但是受广珠城际铁路通过能力的限制,目前的发车班次不多,国家长途客运铁路的服务能力不强,难以达到区域性铁路枢纽的要求,为此近年来中山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建设,积极与周边城市联动,打造互联互通的轨道交通体系。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山着力推进南沙港铁路及黄圃站铁路物流园、深茂铁路、中山站枢纽改造、城市轨道1号线一期工程、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至中山等轨道交通网重点项目规划建设,简称“2218”。第一个“2”代表2条铁路,即南沙港铁路及黄圃站国际物流园、深茂铁路深圳-中山-江门段;第二个“2”代表2条城际轨道,即广珠城际轨道和广中珠澳城际轨道;“1”指的是1个轨道综合客运枢纽,在现有的广珠城际基础上,中山站谋划接入深茂铁路、城市轨道2号线、4号线、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中山线、广中珠澳城际等,中山北站将接入城市轨道1号线、5号线等;“8”指8条城市轨道,即中山市城市轨道线网规划中7条城市轨道和1条广州地铁延伸中山线。
去年12月11日,广州市市长温国辉、中山市市长危伟汉分别代表两市政府共同签署《广州市人民政府 中山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广州市人民政府 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广州中山跨区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框架协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明确,双方合作重点包括重大规划衔接、基础设施对接、港口航运合作、生态环境联治、产业发展协同、公共服务共享六大领域的内容。两市将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全面对接和互联互通。轨道交通方面构建两市轨道交通对接线网,推动国铁、城际轨道和城市轨道全面衔接。共同推进广州轨道交通18号线延伸至中山项目,规划研究广州至中山高快速轨道交通项目。
近期,广州轨道交通18号线延申项目再次传来利好消息,8月19日,中山正式公布《中山市岐江新城提升规划》,也有对广州地铁十八号线的站点重点提及。《岐江新城提升规划》对轨道交通线路也进行了预留。中山市两大高铁站场位于该区域内,未来预计将连接深茂铁路、广中珠客运专线、深南高铁、广州地铁18号线延伸线等轨道交通设施。另外,还规划在片区内建设四条轨道线路,每隔1公里设置一个站点,并且衔接两个高铁站,轨道线路纵横分布,有效提高片区内的交通效率。
8月20日,珠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官网挂出《广州地铁18号线从中山延伸至珠海段工程方案前期研究》的招标公告,据公告资料显示,广州地铁18号线珠海对接中山段,全长约60公里,估算投资200亿元。根据公告内容,广州地铁18号线作为市域高速线路,区别于城际铁路,同时又作为跨市互通的线路,相比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作为大运量市域快线,直接贯通服务广州、中山、珠海三市,其中珠海对接中山段,全长约60公里,估算投资200亿元。也就意味着未来中山市民乘坐广州地铁18号延长线,可以轻松到达广州、珠海两市。
此外,广州、中山、珠海三市共同谋划广中珠澳城际轨道项目,从广州琶洲引出,经南沙、中山市民众、沙溪、板芙、三乡至珠海横琴,全线长约152.6公里,预估算投资约366亿元。该项目填补广州东南部、中山西南部等片区城际轨道空白,是珠三角地区联系澳门快速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珠海、中山要抓住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机遇,优化城市发展和交通、产业布局,辐射带动粤西加快发展》,明确要求“将广中珠澳城际轨道项目纳入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并抓紧推进规划建设进度”。对外公示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
体规划(2018—2035年)》草案提出,将重点推进广深港高铁至广州站连接线、广中珠澳高铁等建设,规划与佛山、东莞、清远、中山等周边城市地铁衔接通道。公路建设侧重与周边城市对接
市民翘首以盼的长江路改造工程,最近也迎来了好消息——有望在今年10月1日前实现主线通车。长江路改造工程是中山城市快速路改造的重要工程,建成后将大大提升中山城区南北向的交通通行能力。项目起于南外环、止于蝴蝶桥、连接北外环,全长约7.5公里,主要结构物包括3座桥梁、4座隧道和6座地下人行通道。目前长江路改造工程仍在紧锣密鼓施工中,截至本月初已完总工程量的85%。
同样备受中山市民关注的博爱路翠景道立交桥工程,于2017年5月动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座沿博爱路东西向双向六车道的立交桥及人行过街地道。博爱路主线为双向六车道,工程采用桥梁上跨平交口直行,不受灯控限制,建成后该路段的通行效率也将大大提升。不过受前期管线迁移影响,工期比原计划有所延迟,截至今年6月工程进度90%。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中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增加到1500亿元。除了畅通城市内部交通外,中山在对接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城市的部署上,致力实现“打造珠江西岸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目标,连接珠江东西两岸、辐射珠江西岸的客货转运,构建外连内畅、多方式一体化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这一发展策略,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方面。
其中,公路建设侧重于加快与周边城市对接道路的建设,将中山市打造成为国家公路主枢纽,构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普通道路的多层次对外公路网络:向北全面加强与广州市、佛山市的交通衔接,主动融入广佛都市圈,并加强与粤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向东通过深中通道、深茂铁路公铁两用大桥公路连接线,加强与珠江东岸以及粤东地区的交通联系;向南通过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港珠澳大桥等,加强与珠海、香港、澳门的交通联系;向西通过中开高速、中江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加强与江门以及粤西地区的交通联系。
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利用深中通道的作用,按照规划,未来中山与深中通道直接对接的高速快速通道主要有12个,其中高速公路通道8个,快速路通道4个。高速公路通道包括东部外环高速-广中江高速、东部外环高速-南中高速-中江高速、中开高速、东部外环高速-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东部外环高速-金琴快线-香海高速、广澳高速、广珠西线高速、西部外环高速及小榄支线,干线公路通道包括东部外环高速-北三环-东阜路、东部外环高速-火炬快线-北一环-古镇快线、东部外环高速-翠亨快线-南二环-横栏快线、东部外环高速-南三环,通道建成后,将实现半小时到达深圳中心区。
距离深中通道38公里,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于去年十月份正式通车。中山毗邻珠海,也享受到港珠澳大桥带来的便利,从中山出发经港珠澳大桥到达香港耗时约两小时,虽然较走水路耗时要久,却摆脱了水路交通班次的束缚,往来香港更加便捷,对于两地市民而言,一日双城生活也比以前来得更加从容。同时对于中山的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多便利,中山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港珠澳大桥开通以来(2018年10月-2019年6月),中山企业经港珠澳大桥口岸进出口总值52.5亿元。
目前,中山市能够通过广珠西线高速直接对接港珠澳大桥,也可以通过G105、坦洲快线、广澳高速、西部沿海高速等市域高快速路对接广珠西线高速或南湾大道,进而实现与港珠澳大桥的对接。中山市正积极争取西环高速向南规划延伸,直接对接港珠澳大桥西延线。未来还可以通过东部外环高速-金琴快线-香海大桥-南湾大道、坦洲快线-坦洲大道-南湾大道等便捷通道,实现与港珠澳大桥的对接。
跨市公交让城市一体化深入民心
今年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家住三角镇的康先生,首次乘坐中980路公交前往广州南沙区政府附近上班。在两地互通公交之前,康先生一般会通过两种途径上班:一是打“摩的”,虽然便捷,但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刮风下雨等恶劣天气时,出行安全得不到保障;二是乘坐城际大巴,由于途经两地的城际大巴是非官方营运公司,出行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且沿途要经过30多个村、社区,从三角到南沙需要1个多小时。“如今搭乘中980路公交上班,方便、安全,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上班地,单程票价只要4元钱,每个月下来交通费都能剩下几百元”。
据了解,中山北部三角镇毗邻广州南沙新区,与南沙珠江街仅一河之隔,两地相隔10多公里,驾车只需15分钟,由于公交接驳没有得到完善,群众出行往往需要耗费超过1小时的时间。为方便两地居民往来,2018年12月28日,首条中山-广州的跨市线路——中980路线正式开通,这也是继与珠海、佛山、江门等城市互通公交后,中山开通的第20条跨市公交。据了解,目前中山已经开通往返佛山、珠海、江门等周边城市的跨市公交线路20条,覆盖西区、东区、南区、坦洲、三乡、南朗、板芙、古镇、小榄、东凤、黄圃等多个镇区,连接中山汽车总站、金斗湾客运站、三乡客运站等客流集散地。市民乘坐跨市公交可至珠海香洲、江门北街、佛山容桂、均安等地。未来深中通道建成通车后,中山还将谋划开通中山—深圳公交路线。
公共交通系统是推动大湾区城市群实现同城化的重要支撑。中山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担当贯通南北、承东启西的角色,区位优势也让跨市公交的发展突飞猛进。中山公共交通服务是否完备,不仅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助力中山加速融入大湾区建设。不断拓展完善跨市公交线网,推进与湾区城市间的公交互通互连,让市民从公交出行就能感受到“城市一体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