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结果出来了,您的血压偏高,建议来复查一次”,“这个心血管问题需要转诊到上级医院,我为您预约专科医生。”签约家庭医生后,你的健康会有专业团队管理。去年10月,东莞开始在全市推行规范化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过,推行近一年来,家庭医生签约在东莞遇冷。
近日,南都记者走访多个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现,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知晓不多,签约热情不高,部分试点多年的镇街签约率不到两成。“目前来看东莞家庭医生服务有成绩但无成效。”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在接受南方都市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接下来,将通过引入香港金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建设医联体等方式,不断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群众才会主动上门签约,成效才能真正显现。”
现状
签订协议服务关系后,家庭医生团队会为居民提供连续的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一体化综合服务。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基层指导科科长袁伟芬表示,“我们希望每个人将来都有自己的家庭医生,然而,从目前全市推广的情况来看,家庭医生确实在东莞出现了冷遇。”
南都记者了解到,从2015年起,东莞在全市开始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在寮步、大岭山等镇街大力开展了试点工作。
去年,东莞市医改办、市卫生健康局等多个部门联合下发了《东莞市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实施方案》,继而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方式、内容、收付费、绩效考核等进行了全面规范。同时,还将服务内容从免费普惠包扩展到了收费的健康管理包、个性化服务包,居民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资源选择服务包。
袁伟芬说,现在东莞各镇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设有家庭医生签约专属区域,家庭医生团队也会有统一着装、电子化签约设备、流程全面统一规范。但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速推行近一年,签约率并不高。寮步是东莞最早试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镇街,常住人口有41.36万人,去年启动电子化签约以来,截至目前已签约群众约为6.7万人,签约率为16%。
“签约率确实偏低,群众签约积极性不高。”寮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汤松涛认为,首要还是群众对家庭医生服务的知晓率低。“家庭医生是个新兴服务模式,由于宣传不到位,当家庭医生主动找他们签约时,群众会表现出不理解、不接受、不信赖的态度,有些居民担心信息泄露,有的甚至认为医疗机构是否存在谋利行为。”
寮步社卫中心家庭医生张棉球坦言,家庭医生服务尽管推出了收费的个性服务包,但是,经社保报销后,个人自费部分仅为27-71元,服务包里的一次健康体检都不止这个费用了。
群众签约积极性不高在大多镇街都比较普遍。数据显示,长安镇常住人口为66万余人,目前该镇签约量仅十余万人,签约率不足两成。多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负责人曾坦言,现在都是社区主动找上门去找居民签约,由于居民观念没有转变,常常会吃“闭门羹”。
“现在东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得有成绩但是没成效。”日前,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叶向阳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什么时候当居民能够主动上门签约自己的家庭医生了,这个成效才能显现。
不过,从东莞部分镇街试点情况来看,家庭医生服务已经给群众健康生活带来了明显变化。寮步镇持续监测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通过对近几年签约的健康家庭成员进行抽样调查发现,该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11.53%提升到20.62%。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该镇新增筛查出慢病高危人群共5297人,新发现高血压患者2226人、糖尿病患者532人;签约前后,签约居民的血脂异常率下降了6.75%,肥胖率下降了2.55%;签约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提升了11.06%。
从2014年起,寮步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从2014年起呈逐年下降趋势,明显低于全省水平。“可以说,已经签约的居民尝到了家庭医生服务的‘甜头’,接受程度非常高。”汤松涛说,居民签约后,健康会有专属家庭医生持续跟进,并作出健康管理规划及指引,最能让患者感受到的实惠是就医更加便利。比如以往身体不舒服,很多人会第一时间上网查询,签约后,碰到类似问题可以随时咨询家庭医生,或者由家庭医生精准转诊到上级医院就医,避免了病急乱投医。
汤松涛坦言,现在社区卫生机构能做的就是签约一个服务好一个,做好家庭医生口碑。“只有当群众得到了实惠,他们才能将家庭医生服务推介给周边的亲朋,最后患者才会主动上门签约。”
走访
寮步 微信群服务居民 成功签约靠口碑
测量血压、摄像头采集个人信息、选定家庭医生团队、建立健康档案,9月11日上午,寮步居民刘女士在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书上签好名字,社卫中心医生张棉球正式成为了她的家庭医生。目前,全科医生张棉球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已签约2100位居民。张棉球说,签约之后,团队会对居民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并分类进行主动持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
怎么管理如此庞大的签约人数?张棉球的秘诀是“团队作战”。他的团队里有1名公卫医师、1名护士。每次签约之后,张棉球会将自己的联系卡留给签约居民,并邀请他们加入微信群,把不同的签约人群分成不同的微信群,平时通过微信群向患者传递健康知识及干预指导,患者有问题可在微信群里咨询。
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等特殊人群,家庭医生提供上门服务。李阿姨今年71岁,是长安新安第一社区本地人,近期出现了血压偏高、头晕问题。13日下午4点,新安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家庭医生彭维峰得知病情后,主动上门为老人诊查。彭维峰说,李阿姨常年独居,但性格乐观,只是晚上睡眠不太好,需要调理一下。说话间,李阿姨又将最近购买的几包药拿了出来,“不知道适不适合继续吃,我要问过你之后才敢吃。”彭维峰对药物进行判断后,仔细告知了李阿姨药物的具体用法和用量。“家庭医生想要获得群众的认可还是要靠口碑。”彭维峰说,目前他带领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普惠包的人数达到两千余人,“很多签约居民都是邻里间、亲戚间相互‘安利’。”
今年4月,石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陈伟杰以第三名的成绩,从全市社区卫生机构的全科医生中脱颖而出,成了东莞首批参与香港模式家庭医生培训的一员。陈伟杰做了10年社区全科医生,他坦言,培训以来发现,除了医疗技术,服务理念、服务细节才是两地存在的最大差距。“这些细节直接决定了患者对家庭医生的信赖度。”陈伟杰以问诊举例,“我们接诊患者时第一句通常会问‘你有什么问题’,香港全科医生就会说‘你好,我是某某医生,请问我有什么可以帮到你’,这两种问法带给患者的感受截然相反。”结束为期52周的香港家庭医生培训课程后,陈伟杰也会将这种服务模式带到整个石龙甚至全东莞。
今年6月,石龙黄洲社区卫生服务站成了全市5个试点镇之一,设立了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陈伟杰将会在工作室为患者提供港式家庭医生服务,此外,每个月还会有香港的家庭医生前来工作室坐诊及临床带教。
南都记者看到,设立在黄洲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硬件设施设计很人性化。不同于普通诊室的长方桌,工作室诊疗桌的一头是圆弧形设计,“可以拉近医生与患者的距离,便于医生为患者进行身体诊查。”工作室的其中一面墙设置了单向可视化玻璃墙。“这将用于香港医生的临床带教,隔壁诊室里的医生可以通过玻璃墙观看香港医生的诊疗过程,患者则看不到学习的医生,避免了尴尬。”陈伟杰说,这一切观摩学习都必须先取得患者的同意。
“工作室的落地,将能让石龙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香港家庭医生的优质服务。”石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文坦言,这能大大提高居民对东莞家庭医生的信任与认可。
经过近年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试点探索,目前,石龙无论是家庭医生服务签约率还是创新服务模式都走在全市前列。去年,石龙率先在全市启动了家庭医生服务电子化签约,截至今年8月,已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5支,签约率达40.09%。这一高签约率在全市实属少见。易文坦言,与香港家庭医生服务所倡导的一致,都是要做好服务细节。
改进路径
关键词:人力不足
一个团队服务2000余人
人力不足或致签而不约
在叶向阳看来,除了做好家庭医生宣传,让更多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服务外,更重要还是做强做优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让签约群众真正体会到签约后服务质量的变化。
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越来越多,个性化服务愈加丰富,解决全科医生团队人手不足、服务水平的问题便摆在头位。南都记者了解到,在签约服务试点之初,不少镇街坦言,全科医生捉襟见肘,服务难以有效开展。如果一味追求签约率,可能会因为人手紧缺等问题,导致签而不约、空壳家庭医生等问题,影响群众获得感,更加不利于家庭医生服务的推广。
南都记者从多个镇街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了解到,目前一个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千余签约居民已属常态,人口密集镇街甚至高达两千人甚至更多。数据显示,目前长安镇新安第一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的社保人员达4万人,但该服务站却只有4个签约医生团队。为了缓和人手不足的问题,医生会按照签约居民的身体情况分类分级跟进,首先跟进慢性病、儿童、老人等重点人群,慢慢再扩大到健康人群。
创新住宅小区服务模式
发动社会力量补短板
此外,有镇街也在不断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方式。以石龙为例,该镇在全市创新提出了住宅小区服务模式,让家庭医生团队进驻健康住宅小区,进行每户家庭签约。“石龙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镇街,居民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小区,这些就是我们亟须服务的对象。”石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易文表示,进驻小区可精准找到服务对象,大大提升服务效率。目前,石龙还在小区建立了“微医志愿者服务队”,以家庭医生为核心,动员居住在小区内的医务人员集结在小区业主微信、QQ群中,为小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健康咨询和其他支持服务。
“接下来,我们也计划充分调动社区里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家庭医生服务之中,补充服务人力。”袁伟芬举例,比如社区里的社工、有一定健康素养的居民、干部等,“他们是最熟悉居民家庭情况的人,哪家生娃了,哪家老人生病了,他们可以成为家庭医生与居民之间的桥梁,让健康服务真正落地。”易文认为,这样能够真正解决从社区到家庭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社区里的社会力量能够叮嘱患者执行医嘱,或者通过举办各种线下健康大赛活动,逐渐促进居民形成健康生活习惯。
关键词:服务水平
引入香港家庭医生服务模式
5镇街建立工作室
人手要够,人才也要够。家庭医生整体水平不高,群众信赖度不高也是现阶段制约签约服务工作的重要瓶颈。叶向阳表示,目前,东莞通过各种途径,将优质资源下沉到社区,尽快补齐短板,“社区不提升服务能力,就留不住百姓。”
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培养是其中之一。南都记者了解到,2018年东莞选派20名社区全科医生骨干到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进修学习。今年已安排两批次共6名学员参加进修培训,同时正筹备委托中山大学培养社区护理人员。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东莞还积极引入国际化家庭医生服务理念和香港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启动东莞香港金牌家庭医生培训项目。“首批已选派30名优秀家庭医生参加为期52周的培训,未来他们会将相关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和理念带到东莞。”袁伟芬表示,目前,东莞还选定大朗、寮步、石龙、长安、常平5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香港家庭医生服务工作室建设,探索引进香港家庭医生进驻社区坐诊看病。
整合优质医疗资源,
精准转诊避免乱投医
“其实,签约居民面对的并非只有基层家庭医生团队。”袁伟芬表示,还包括了营养师、中医师、精卫专科医生等N个专业服务小组。更关键的是,家庭医生承载着强大的资源整合配置功能,通过家庭医生的精准转介,疑难患者可轻松找到上一级的专科专家就诊,“既可以便利精准就医,更是实行了分级诊疗,避免了大医院人满为患、资源浪费等问题。”
南都记者了解到,近两年,东莞在全力推行医联体建设,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联盟,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早在2017年,东莞市中医院已于3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了“东莞市治未病专科联盟”,目前全市所有社卫中心均已建“中医馆”,开展中医特色服务;去年5月,东莞市妇幼保健院还邀请了包括19家社卫服务中心在内的各级医疗机构,组建了“东莞市妇幼保健专科联盟”,联盟下设置了妇女、新生儿、儿童等15个专科联盟,覆盖了东莞整个妇幼保健技术。
“目前,东莞已选定3家镇街医院,试点向社区医院转型。”叶向阳说,可能会将医院的门诊与社区门诊高度整合,也可能整个医院都整合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后,医院门诊的医务力量能够下沉到社区,补充了家庭医生的人力,同时也能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
叶向阳还透露,东莞计划在一部分有条件的社卫机构设立50-100张康复病床,承接双向转诊的社区康复病人,让群众康复休养更加便利。
目前,东莞正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到今年底全面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补短板’任务,基本实现用房面积和医疗设备配置达标任务。”袁伟芬也坦言,硬件提升同时,服务质量也会全面跟上,预计今年年底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迎来高潮。
1、2、3、8版 统筹:南都记者 肖佩佩 采写:南都记者 肖佩佩 杨静雨 摄影:南都记者 刘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