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汉洵教羽毛球技术 靓女李文珊跟观众PK

傅汉洵出生于印尼。为了理想,傅汉洵回到祖国,于1960年加入广东羽毛球队。他说,要成为优秀的羽毛球选手,除了刻苦训练,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过分依赖教练。

“第一次在广州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很开心。”李文珊说,她17岁开始打职业赛事,将“世界冠军”定为最高理想。

11月18日晚,工行·天河CBD羽珑冠军夜在安利广州旗舰体验馆举行,广东羽坛教父傅汉洵、羽毛球世界级选手李文珊现身现场指导羽毛球技术。本次活动还邀请了六位羽毛球爱好者,分为两队和李文珊进行双打PK,比赛现场飞快的球速令人目不暇接。

活动一开始,傅汉洵便在现场为大家展示了吊球、网前接球、杀球的要点。他表示,羽毛球是技术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其中网前接球最考验运动员的技术,打的时候不用费劲,但是要贴网而过,要求控制手腕的力量,发力的技术要非常高。杀球则要求运动员的前臂、手腕、手指整个技术动作完成要协调,扣杀能力要强。

一轮指导过后,羽毛球世界级选手李文珊上场,与三名羽毛球爱好者进行双打PK。场内羽毛球飞快的球速及挑高球的高度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次在广州参加活动,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感觉很开心。”赛后,李文珊告诉南都记者,她17岁就开始打职业赛事,将“世界冠军”定为最高理想。提及明年奥运会的准备,李文珊表示,今年的状态比去年好很多,在超级750级别赛事中也进入了四强。不过会持续专注于身体体能的训练。

特写

傅汉洵

小时候用乒乓球板打羽毛球

傅汉洵是上世纪广东羽坛“五虎将”之一、广州羽毛球队原总教练,曾培养出吴迪西、关渭贞、劳玉晶、林燕芬、谢杏芳和张洁雯这六位羽毛球世界冠军。

小时候,由于傅汉洵的父辈喜欢羽毛球,他常常在旁边观看,对羽毛球产生了兴趣。“我当时常常将打过很多遍的羽毛球捡起来,带到学校和同学玩。”

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条件买羽毛球拍,傅汉洵只能先用学校的乒乓球板打羽毛球,他还将木板画成羽毛球拍的样子,裁下来使用。“后来父亲看到我真的很喜欢羽毛球,才买了一个羽毛球拍给我。”

傅汉洵出生在印尼苏北省先达的一个华侨家庭。为了理想,他回到了祖国,并于1960年加入广东羽毛球队。当时运动员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常常饭都没吃饱就开始训练。

做教练培养出六个世界冠军

1971年,傅汉洵因为腰伤,不得不退役。但为了完成为国争光的理想,他转行做了羽毛球教练,用另一种方式实现理想。“当年的环境和现在不一样,虽说是从运动员转做教练员,但深造的机会并不多,一开始没有太多教学经验。”

“我们在摸索,把全部新鲜的经验投入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每一个运动员的长处。”傅汉洵笑道,要实现理想肯定要培养出比自己当年水平更高的运动员,学习优秀羽毛球选手的长处,取长补短。

在选择羽毛球选手时最基本的是看身材条件,傅汉洵告诉南都记者。在选拔好的羽毛球苗子之后还要因材施教,他说,运动员要有区别对待。谢杏芳身体条件比较优越,但体质比较弱,必须要控制好训练的频率。而对于个子高、手长脚长的运动员,要在灵巧方面有要求。

即使年纪大了,很少打球,但是因为热爱羽毛球,傅汉洵也经常会去球馆看新一代的羽毛球人打球。“比起我们的年代,现在广州的羽毛球人身材条件都很好,训练条件也很好。但我想说一个运动员要成为优秀的羽毛球选手,除了刻苦训练,一定要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过分依赖教练。”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王美苏 南都记者 郑雨楠